中澳之间的商贸活动远从第一舰队抵达澳洲后就开始了。19世纪40年代的契约华工卷入了国际劳务交易,19世纪50年代的淘金客也是当时移民商业体系下的一部分,到了70年代,更囊括了在各地区迁移的华工团体。华人在澳洲经商从淘金潮后开始,华工离开矿场後纷纷转行着手经营小生意,起初主要是针对华人,后来拓展到面向欧洲顾客。在20世纪中期之前,诸如捕鱼熏鱼、黄金买卖、店铺掌管、蔬果种植、销售进口、路边贩卖、纺织布料、橱柜制造、报纸出版、行船、经营餐馆之类的商贸活动都是由华人主导的。
第一次史料记载提到华人商铺是在1858年,一家坐落在悉尼金宝街的店铺,到了19世纪末,悉尼成为了华人商铺网络的中心,并且延伸到整个新南威尔士州。在乡间经营店铺可以与非华籍顾客有更深层的交流,在新州的许多城镇里,那些华人店主都是当地的杰出市民。然而到了1904年至1905年,爆发了一场以种族歧视为基础的反华人商铺运动,随之华人顾客数量急剧下跌,华人商铺数量也因而锐减。
悉尼的华人商铺与新州内的乡间杂货铺是以同一地区乡里为纽带,协助同乡,共谋福利。来自中山的华人创建的商业公司,诸如永安,安益利号,光和昌,不仅为同乡提供汇款、代付船费、订位买票,代协办移民限制法案的文书手续,还为他们提供出国返乡食宿服务,甚至借第一笔钱给他们汇款回老家。有需要的话,店里的职员还会代写家书附在汇款里。坐落在悉尼的华人商铺能有能力服务至老家乡里,因为店主通常在香港以及家乡设有分店,或有共同的合作伙伴,形成跨地区构联的商业网络。
华商早期成立的联营福利社团“联益堂”,在1903年解散后被更具代表性的中华商务总会所取代,目的是为了和保皇会的保守商人制衡。中华工商保护协会的成立,也是为了和兴风作浪的反亚联盟抗衡。这两个协会在1913年合并为新南韦尔斯州中华总商会。这个商会终因会员不够而在1965年解散,1975年同名组织成立,至今依然在继续推动着各种华人慈善和文化事业。
在20世纪白澳政策的移民限制下,华人商主有经济能力申请自己的家人和雇员进来澳洲,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有超过2000人持着“临时”签证,以店铺助手和菜园临工等身份进入澳洲。在战后时期,因为从事种菜和木工行业的工人数量随着老龄化的趋势而减少,而华人餐馆为提供“澳洲化华人餐”为由,变为新的移民管道。
在白澳政策结束后,华人移民开始走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