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事迹

在澳洲历史上,华人在淘金和种族主义等主流大戏里扮演的都是背景演员,常常忽略了华人也是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独立个体。他们不是个个都是梅光达,他们只是普通为人父母或子女、是卑微的工人或多国贸易的创始人、是改革的支持者或反对者,是地主或菜农,他们有在子孙后代的环绕下寿终正寝的,也有在悉尼德信街店铺楼上的小房间里孤独终老的。我们要抛开刻板印象和成见,综合考虑华人个体的多样性。

雷宽(John Louie Hoon),出生在悉尼,7岁丧父,他的白人母亲不辞而别。John之后回去父亲老家的村庄,16岁再回到悉尼时已经不会讲英文。他被人叫外号Jack或者番鬼宽。他从事菜农工作,返乡结婚生子后,经常要漂洋过海回中国探望妻子和家人。在中国熬过了连年战事之后回到悉尼,于1981年去世,时年85岁。他其中一个女儿在他过世前移民到了澳洲。

周华久(Joe WahGow),是一位在卧龙岗很成功的商人,其妻用买来的护照前来澳洲,他们的六个孩子都在澳洲出生。他1929年退休的时候,举家回到中国的乡下。1939年日本侵华,导致他的几个儿子不得不回到澳洲避难,但其他的孩子依然留在中国。

George Gay,曾是一名知名菜农,他曾在斐济打理过一大片的香蕉园。George从未回过中国老家,但在那里拥有几块地,还帮助自己的兄弟移民澳洲。他曾把自己的二儿子Billy送回中国学中文。Billy后来接手父亲的菜园,一直经营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菜园的旧址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公园。

李临春(Philip Lee Chun, 1874年从库克敦来到澳洲,搬到悉尼后在德信街创立了光和昌杂货店兼金山庄。他是中山地区同乡社团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中国邮船公司的要员,他帮助过很多菜农处理出入境文件工作。他的长子William在悉尼成为首位华人后裔辩护大律师。Philip的其他儿子HarryNorman,接手了他的生意,另一个儿子Arthur则成为厦门大学的一名英文教授。

Yat Kwan (Ken Wong), 虽然于1921年持着临时签证进入澳洲的,但再也没离开过澳洲,直到他在1963年以澳洲公民的身份和妻子出国度蜜月。在那段时期他常常受到驱逐出境的威胁,是因为他工作不稳定,常常处于失业状态,抑或是因为他的华人身份而否认他在澳居留的权利。Yat Kwan为捍卫自己不惜上法庭并诉诸报刊媒体抗争到底,最终被澳洲政府认可为有融入社会,是住郊区,会喝啤酒的好公民,这才让他的澳洲公民身份得以合法化。

详细资料请看 …

广告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