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

殖民政治牵涉到华工的问题,不外是以种族歧视带出的劳资纠纷,劳工权益等问题。甚至连华人支持者也基於对华人的刻板印象,觉得华人就是一群埋头苦干,唯命是从的东方人,殊不知他们身不由己的苦衷。早期来自厦门的廉价契约华工替代了罪犯做工,对欧裔自由劳工造成威胁,难怪会产生敌对状态。而以赊票制度来的淘金工以及陆续前来新金山的华工们,持续展现勤劳肯干,省吃俭用的农民特性,因为要还债,加上澳洲移民限制法令下,华人来澳非自由身的制度延续到二十世纪,这些造了华工非得艰苦奋斗求生存的背景因素。

殖民地的欧裔工人们早先不愿意以跨种族联合对抗雇主,反之,他们选择接受了以种族为基础的排外政策。直到水手和码头工会打破了这种排外政策,他们在二战期间和华人海员工会合作,为求消除种族间的工资不平等待遇。白澳政策的逐步瓦解,使得不同种族的工资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完全平等。

华工工作值得一提的就是行业范围的收窄。19世纪末,继畜牧和挖矿之后,华工也从事了清树除灌、烟草种植、捕鱼、经营小店、橱柜制造、种菜、街边摊贩,以及厨师等常见职业。但1901年之后,他们的职业范围缩小了,只有经营菜园还在一如既往处于优势主导地位。

报章里经常说,华工不管工资多么微薄都会接下工作,这让其他工人想要想维持或调高工资的努力,功亏一篑。然而,在温饱保证情况下,我们无从得知他们的总开支分配状况,但从华商提供的数据显示,开支与欧裔工差别不大。但不同的是,很多的华工都是负债累累,因为他们到澳洲的船费就是从雇主那里借来的。

那些在白澳政策盛行时来到澳洲的华人,想要合法留在澳洲就必须有工作。那些持有短期居留证的人需要有官方许可才能换工作,且只能干一些华人专属的工作,一旦失业就有可能被驱逐出境。二战改变了这一状况,因为日本战事的威胁,华人海员都不愿回到中国,而澳洲面临劳力短缺问题,所以华人海员工会以此为由争取同工同酬以及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利。

1949年后,很多中国难民通过香港来到澳洲,在中国餐馆里当起了厨师和服务员。他们人数的增长与华人菜农老龄化退休数量得以持平。移民限制措施意味着这类型的招聘很容易被雇主剥削。直到后来华工能申请永久居住,加入工会,才争取到更好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多劳少得的状况才得到改善。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东南亚的移民数目不断增长,到了80年代来自中国的移民数目再次上升,他们无需面对职业选择上的限制,因而遍布各行各业。

详细资料请看 …

广告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