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华人社团都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的。这些“同乡”会是通过富商们不定期资助和捐款来筹建营运,包括协助年老的同乡返回故里或者安排运送逝者的骨灰回乡,也会督促会员自己该对家乡和家庭应尽的责任。管理这些社团的华商,自己也经营着杂货店,提供协助并照顾乡亲。
第一个为人所知的社团是19世纪50年代的阳和会馆,里面的成员均来自中山、东莞和增城。到了90年代,在悉尼至少有十个是从新南威尔士州吸纳会员的华人团体。大部分以同乡地区成立一个社团,有些则成立了不止一个社团,还有些是区域联合组成的独立社团,例如东莞和增城的华人一起成立了隆义堂。时至今日,尚有三个十九世纪成立的社团在悉尼运作,而中山荫德堂在20世纪30年代解散后,于70年代重组。近代从珠三角以外的地区来澳的移民也成立了自己的社团。
庙宇是另外一个早期社团重要的载体。有一段时间,在新南威尔士州内有很多间庙宇,其中据说有三座在廷加(Tingha)。现今,只剩下两间战前建盖的庙在悉尼,这两间庙所用到的建材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近年来还陆陆续续有少数华人新庙在兴建。虽然大部分华人都不是基督徒,但也有小部分华人改信基督教,当年华人长老教会非常积极传播福音,尤其受到周容威牧师的传教感召下,有很多人加入。在新州的乡下也有“华人基督教堂”, 1890年代巴瑟斯特(Bathurst)成为了“西区华人教会”的起源地。
华人共济会是最具代表性,跳脱县籍或不分地区限制的华人社团。在1912年之前以“义兴会”为名,一个不分地区,广纳华人加入的“秘密组织”。华人共济会在1916年之后不断扩大发展,还出版了自己的报纸。除了共济会和各种商业协会,第一个不再以地区概念为基础的“华人组织”,就是在1914年昙花一现的华语学校。后来于20世纪20年代再次开办过,直到1941年左右,澳洲华人社团为推动华语教育再一次努力,但因为报读学生人数不足,学校仅在短短的一年后就被迫关闭了。
以社交联谊或小区公益为主的华人社团是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形成的。当时正值日本侵华,激发了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怀,因此成立了侨青会以及一些澳洲华人社团。1949年后成立了澳中友协,以维护并发展澳洲与新中国的友好关系。在更近的一段时期里,先后成立了一些诸如澳洲华人公会(澳华公会)、越棉寮华人联谊会、中华妇女联谊会这样的社团,皆以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为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