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徙—- 探究其原因及进程

想要了解华人移居澳大利亚的历史,我们必然要知晓迁徙发生的背景。同时,探究迁徙的动机、区域和方言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习俗和迁徙的组织性,都有助于理解华人为何移居来此,他们的迁徙模式是什么以及他们回乡的原因。

50年代之前,大多数到澳洲来的华人都是来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饥荒、洪水和内乱似乎成为这一时期迁徙的主要动机。但这些动机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迁徙者大多是来自少数几个区域,亦不能说明为什么迁徙者几乎都是男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区域背井离乡挣钱养家这一观念的长久历史(从12世纪开始的历史)展开探究。此观念,加上人们口耳相传的海外金矿消息,以及近代香港被迫开埠后,容易搭乘洋船远赴重洋,都为这个古老的迁徙模式打开新的机遇。

对几乎全是男性的华工而言,他们背井离乡出洋打工不是为了寻求个人发达,而是肩负家人的寄托,出外赚钱养家。而作为妻子的,赡养公婆比追随丈夫出洋谋生更加重要。太平洋沿海区域数以千计的村民迁徙,这些人并不是贫困潦倒抑或无依无靠的人。相反的,他们团结合作,利用亲友借贷或者商业签约赊购船票等等方式出洋,所以大多迁徙者来到澳洲的时候,都是负债累累,而这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要到澳洲的哪里落脚,并且做什么工作。另一个因素,就是他们对自己出身的地区和方言的认同感很强。基于这点,才有同乡亲友移民链的牵引提携,成立同乡会馆、宗亲会和同业组织,再经华人店汇款寄信给乡下的家人,并包括安排以后先友遗骸与骨灰运送回家乡。这些特点,让当时早期定居在澳洲的华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群组织性强、联系紧密、勤恳工作的男性华工,他们经常往返中国老家,是不忘本的小团体。但是华人的这些习性却经常受到欧裔工人的鄙视,因为他们对华人的出身和环境背景一无所知,并以此为借口煽动反华排华的情绪。

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为定居澳洲的华人的迁徙背景带来两点重要改变。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令更多人和新兴社团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有更高的认同感,而不再是只局限于忠诚自己出生的村子。城市的发展对村落生存造成威胁,这也迫使很多村落的居民不得不为自己的家人另觅新居所。北京成立的新中央政府以及切断村落与区域间的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影响,亦是促成了这一项改变的因素之一。到了60年代,澳洲华人的定居模式发生了转变,定居的华人有可能获得澳洲公民身份,举家迁徙的情况终止了性别数目的不均,而且还首次出现中国南方以外(包括东南亚地区)的人移民澳大利亚。80年代的政改亦都引发了新一轮的移民潮,迁徙者们来自大江南北,男女皆有,而且大多受过专业的教育。

详细资料请看 …

广告
%d 博主赞过: